中新社泉州7月25日電 (記者 孫虹)“所謂的‘臺語’其實就是閩南語,不管名稱怎么變換,都改變不了其屬于閩南語體系的事實。”針對民進黨當局近期計劃將閩南語更名為“臺灣臺語”,閩南語專家、華僑大學文學院原院長、教授王建設25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為配合所謂“語言整體發(fā)展方案”,臺當局教育事務主管部門近日預告,擬將“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更名為“臺灣臺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引發(fā)爭議。
閩南語,系不同時代北方中原漢人因避戰(zhàn)亂、逃災荒等原因不斷向南方遷徙,進入閩南地區(qū)后逐漸形成,并隨先人“下南洋”的腳步傳遍天下。如今,全世界約有7000萬人使用閩南方言,主要分布于中國福建、臺灣等地,以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華僑華人社群。
多年來致力于閩南方言研究與傳播的王建設表示,臺灣鄉(xiāng)親講的閩南語,就是福建泉州、漳州、廈門等閩南一帶使用的方言,雖每個地方發(fā)音略有差異,但萬變不離其宗,這是無可辯駁的。
王建設告訴中新社記者,20年前他參與編纂的《閩南方言大詞典》里就有“臺灣閩南方言概述”,對不同地區(qū)的方言詞語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可以清晰地看出,所謂“臺語”其實就是閩南語。
在《閩南方言大詞典》的基礎上,近兩三年泉州、漳州、廈門和臺灣學者又共同編纂《海峽兩岸閩南方言大詞典》。目前,《海峽兩岸閩南方言大詞典》已完成第三次校對,有望很快出版面世。
兩岸學者為何聯(lián)合編纂這樣一部方言詞典類工具書?王建設解釋稱,就是因為相同點太多了。因此,不管從歷史的角度還是現(xiàn)實的層面看,所謂“臺語”就是閩南語。他認為,民進黨當局玩這種文字游戲是企圖“去中國化”。
“很多年前,臺灣某些政客就推行過所謂的‘臺語’,這種語言‘臺獨’的做法非常惡劣。”王建設指出,閩南語是兩岸共同的鄉(xiāng)音之一,兩地的民眾理應齊心協(xié)力,讓閩南語的保護傳承“百花齊放”,走向更遠的地方。
在流傳千年的閩南民俗文化中,在兩岸間傳唱的閩南語歌曲中,以及閩南戲曲、童謠、講古、歌訣等多種形式中,閩南語的魅力有著更立體的體現(xiàn)。多年來,兩岸已攜手舉辦閩南童謠、閩南語歌曲、閩南話講故事等多項賽事,掀起了兩岸乃至海外學習和使用閩南語的熱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