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師身著古代裝束撫琴弄弦、吹奏擊鼓,每一幀都美得像是畫卷,這是國風樂團自得琴社近期拍攝的一段視頻作品。他們用音樂和表演還原國家非遺“江南絲竹”,展現(xiàn)一位明代太倉學人的生活。不少網(wǎng)友感嘆,在演奏中,看到了大明的江南生活。紫牛新聞記者了解到,自得琴社是一個專注傳承創(chuàng)新古代樂譜加以改編,并以嚴謹?shù)姆椀谰哐葑喙糯鷤鹘y(tǒng)音樂的藝術團隊。從三個人的古琴社,發(fā)展成為了數(shù)十人的樂團,他們還登上了央視中秋晚會和江蘇衛(wèi)視跨年演唱會的舞臺,并開啟全國巡演,演繹了多個朝代的生活,展現(xiàn)出的風雅和閑適讓人向往。自得琴社社長朱里鉞說:“我們結(jié)合歷史,用想象填補了一些空白,去創(chuàng)造一個我們當代人心目中的古代場景。”
IT男創(chuàng)立古琴社,從小劇場走上全國巡演舞臺
成立之初,自得琴社只是一家古琴社,成員只有三人。社長朱里鉞是IT行業(yè)出身,因為喜歡古琴,遇見了同樣癡迷古琴“跨界”的唐彬,和古琴科班出身的蔡珊,三人一同開辦了琴社。“大概是2014年的時候,我們主要做古琴教學,后來隊伍逐漸壯大。”朱里鉞回憶,2016年初他們開始了第一場演出。“那場演出叫《天真自得》,是一場有點創(chuàng)新意味的音樂會,在一個實驗劇場里,觀眾也只有一兩百人。后來演出越來越多,也有很多人加入進來,直到今天發(fā)展為一個二三十人的團隊,不少樂手都是音樂學院民樂專業(yè)畢業(yè)。”
將古琴與現(xiàn)代音樂相結(jié)合,他們開始“出圈”,自得琴社也走向了更多舞臺。朱里鉞介紹,他們很快走上了上海音樂廳的舞臺,并于2020年開始了巡演。“今年已經(jīng)簽約的巡演大概有二十幾場,全年可能會超過三十場。我們演出的質(zhì)量、規(guī)模和復雜程度都是逐年提高的。” 2020年,自得琴社開始登上中央電視臺中秋晚會的舞臺,今年元旦,他們還參與了江蘇衛(wèi)視跨年演唱會的表演。
朱里鉞認為,自得琴社的成長更像是市場推動的結(jié)果,在大環(huán)境下抓住了機遇。“市場有了這樣的需求,我們不斷收到邀約,然后努力去適應這樣的需求,演出積累到一定數(shù)量了,我們就會對整個演出的流程做進一步的提升或者迭代。從最早開始只專注于古琴,到擴大至民樂范圍,希望能夠把傳統(tǒng)的高雅藝術回歸生活。”朱里鉞說。
復原唐代四弦琵琶,重現(xiàn)唐玄宗《霓裳羽衣曲》
很多人熟悉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使用唐琵琶彈奏一曲《霓裳羽衣曲》的畫面,就被自得琴社參考,創(chuàng)作了樂曲《霓裳驚夢》。“我們用唐玄宗和楊貴妃的一段故事,加上南朝李煜和周后的故事,加上宋代姜夔的故事等來創(chuàng)作。”朱里鉞介紹,據(jù)傳唐玄宗曾作《霓裳羽衣曲》,南宋姜夔偶得前朝殘譜傳世,《霓裳驚夢》即以此為題材改衍而成。“我們通過《霓裳羽衣曲》樂譜在歷史上的流傳脈絡,把三個歷史時期的人物串聯(lián)在一起,同時在音樂視頻上也花了很多功夫。”
記者了解到,《霓裳驚夢》中主要的素材都取自史料,以古琴搭配現(xiàn)代民樂或交響配器演繹,還與布達佩斯交響樂團合作。演奏中特別使用了手工復原的唐代四弦琵琶。由于國內(nèi)已經(jīng)沒有了唐琵琶的實物,自得琴社參考了日本奈良正倉院所藏的幾張?zhí)拼玫某叽鐢?shù)據(jù)和木料選擇,找到曾拆修和復制過幾把明清琵琶、有過多年琵琶制作和演奏經(jīng)驗的朋友幫忙,經(jīng)過近半年的討論和反復調(diào)試修改,最終完成了這次的唐四弦曲項琵琶的復刻。
被譽為音樂界“李子柒”,將更多國風音樂帶給世界
今年3月,朱里鉞將和團隊出訪馬來西亞,將自得琴社的演出帶給當?shù)赜^眾。“我們得到了上海市‘中華文化走出去’專項扶持資金的支持,也是琴社第一次走出國門表演。”朱里鉞說。
在海外視頻社交平臺上,自得琴社有著70萬粉絲,播放量過億,來自世界各地的樂迷通過他們發(fā)布的國風音樂視頻了解中國古典音樂文化。“有很多海外華人及團體關注我們,他們都覺得國風音樂很親切,對我們中國人能夠做出這么精美的音樂視頻感到非常自信和自豪,非常樂意轉(zhuǎn)發(fā)和宣傳。”朱里鉞說:“還有一些外國人,雖然語言文化上完全不通,但還是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美,并得到樂趣。我們每個音樂視頻下面的留言也是五花八門,世界各地的粉絲都有。”
有人稱自得琴社團隊為音樂界的“李子柒”,朱里鉞表示,這是大家的期許,也讓他們覺得責任重大。“我們目前還沒有達到像李子柒這樣的影響力,但我們會繼續(xù)努力。音樂可能不像美食這樣有傳播力,它相對抽象一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并不那么容易傳播。我也希望更多人一起努力,去傳播我們的音樂和傳統(tǒng)文化。”
新音樂集講述江蘇故事,復原明朝太倉的一天
記者了解到,今年4月自得琴社將推出全新作品音樂會《江南好》。圍繞國家非遺“江南絲竹”,以明代太倉城碼頭為故事起點,以一日晨昏時間為序,展現(xiàn)一位明代太倉學人的視角與生活軌跡。融合了《四合如意》《行街》《歡樂歌》《老三六》等代表性的江南絲竹曲目風格,新編了14首原創(chuàng)音樂。
在樂器的選擇上,琴社參考江南絲竹樂隊的配置,選用彈弦樂器如二胡、琵琶、揚琴、中阮、古箏、古琴,管樂器如笛、簫、笙,以及打擊樂器如鼓、板、碰鈴等。值得一提的是,同為國家級非遺,古琴的發(fā)展也和太倉頗有淵源,本次新編的古琴獨奏曲《桃源》,是從太倉明代古琴名宿徐上瀛的《大還閣琴譜》中重新打譜新編。
朱里鉞告訴記者,音樂會的造型由中國裝束復原團隊負責。“考慮到太倉當時的富庶,在布料的選擇上以華貴的絲綢為主,形制上圍繞明代士人階級男女復原裝束,根據(jù)每位樂手的角色特征,選用道袍、豎領、披風、比甲、曳撒、云肩等款式,量身打板定制,并在印染繡花部分融入竹子、松鶴等代表士人氣節(jié)的紋樣。”
將古琴譜改編成現(xiàn)代民樂,希望形成完整朝代音樂
自得琴社的音樂會中,有不少是將古代琴譜里的古琴獨奏進行改編,形成當代的民樂合奏版本。“我們改編過唐代的《醉漁唱晚》、宋代《泛滄浪》之類的曲子、宋代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等等,都是大家比較喜愛的曲子。”朱里鉞介紹,古琴曲子不太注重節(jié)奏和旋律性,比較抽象,欣賞門檻比較高。“對于初次接觸的觀眾來說,古琴演奏可能會有些不知所云。我們主要是在一些節(jié)奏律動旋律或者和聲方面把它做得更符合當代人的欣賞習慣。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創(chuàng)作了唐朝系列和宋朝系列的音樂會,未來我們希望能夠把朝代系列音樂會做得更完整一些,最后形成一個大致比較完整的歷史版。”
自得琴社還利用視頻平臺科普民樂,做過一系列樂器普及視頻。“針對那些對國風或者民樂感興趣的受眾,我們希望開設一些基礎性的美育課程、講座和小型演奏會。”朱里鉞說,如今他們的音樂會上可以看到很多一家三口,身著漢服等古代服飾盛裝出席。“希望通過我們的音樂會,讓大家能夠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吸引人的地方,也讓下一代從小就能受到這方面的熏陶。”(揚子晚報 紫牛新聞記者 劉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