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陳惟杉
發(fā)于2023.12.4總第1119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國道也能收費?”這是不少人看到205國道宿淮段即將收費的消息后的第一反應。
國道收費雖然合法,但是公眾認為并不合理?!妒召M公路管理條例》對在普通公路設立收費站一直留有“口子”,而實際上近些年還在收費的普通公路已經越來越少了。
對普通公路不再收過路費,也是回歸公益性的過程,從2009年便已開啟。當年政府開始征收燃油稅,同時逐步取消收費二級公路,明確以燃油稅支持普通公路發(fā)展。此后,普通公路逐漸被視為一個公共產品,理應由政府負責提供,但是其作為公共產品的屬性始終未能明確,政府建設收費普通公路的“口子”也沒有完全堵上。
除了經常行駛在205國道宿淮段的司機以及附近居民,很多人與這段國道并無關系。人們擔憂“國道收費”的背后,其實是憂慮在地方政府財政收支普遍趨緊的當下,一些被公眾理所當然地認定為公共產品的服務,會不會開始收費?起碼從普通公路收費這一點來看,似乎并不樂觀。205國道宿淮段其實早已建成,正是迫于還貸、養(yǎng)護支出等壓力,方才打算收費的。這段國道位于相對富庶的江蘇,人們自然會猜測中西部地區(qū)未來是否會步其后塵。
隨著過去數十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帶來“水漲船高”的效應,公眾已經習慣于由政府提供包括國道在內的更多的公共產品與服務,而非與之相反。如何在各級財政承壓的情況下,回應這種期待,這才是國道收費“回潮”引發(fā)爭議背后值得深思的話題。
關于道路收費引發(fā)的爭議,我總會想起20年前建成的北京五環(huán)路。2003年11月,作為一條新增環(huán)線五環(huán)路通車,全線原本設有32個收費站,小型車起步收費5元,每公里收費0.5元,全程需繳費50元。但是僅僅兩個月后,五環(huán)路便停止收費。當時外界也頗為疑惑,建設方是如何歸還超百億貸款以及相應利息的?
如今,人們早已不再關心五環(huán)路的貸款究竟是如何償還的。盡管當時關于是否應該收費的爭論沸沸揚揚,但2003年的五環(huán)路對于北京市民而言仍是“遙遠”的存在,畢竟四環(huán)路兩側仍然可以看到大片的荒地。誰能想到北京此后經歷極速擴張,財政實力增長更是今非昔比,當年的問題已然在經濟的快速增長中不再成為問題。
可以看到,在存量博弈中須做好選擇題,而發(fā)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良藥。
《中國新聞周刊》2023年第45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