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著典籍記錄中國軍民抗日救國最強音
第八個國家公祭日前一批珍貴史料再向社會公布
□ 本報記者 丁國鋒 羅莎莎
2021年12月13日,第8個國家公祭日。一場特殊的觀影會在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山東麓的江南水泥廠難民營舊址舉行,這座被譽為“江南方舟”的廠區(qū)深處有一座黃色小樓在樹杈枝丫間若隱若現。這里曾經是兩萬多名南京難民免遭日寇屠殺和蹂躪的避難所,也是近代有識之士通過“實業(yè)興國”的歷史印記。
今年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慘案發(fā)生84周年。國家公祭日前,南京通過發(fā)布一批主題出版物、線上線下探尋南京大屠殺歷史遺跡、徒步劃下南京國際安全區(qū)“和平足跡”、開展學術研討等方式銘記那段沉痛的歷史,讓歷史真相不被掩蓋,讓民族記憶代代相傳,在追思中守望和平。
《法治日報》記者深入南京公祭日相關活動現場,感受濃烈的祭奠氛圍,記錄專家學者為南京保衛(wèi)戰(zhàn)和南京大屠殺史實研究所作出的貢獻。
整理二十余家中文報紙報道
窺見中國軍民英勇反抗精神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營下達“大陸命第八號令”,命令侵華日軍華中方面軍進攻南京。12月2日,江陰要塞失陷。12月3日,丹陽陷落。12月4日,日軍分兵數路,開始同時進攻南京。
翻開《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方報紙報道(1937-1938)》,依舊能窺見當年的戰(zhàn)火硝煙及中國軍人為保衛(wèi)南京,與日本侵略軍血戰(zhàn)到底的不屈精神。
1937年11月20日,南京衛(wèi)戍軍戰(zhàn)斗序列調集了約15萬兵力,指揮13個建制師又15個建制團及江寧要塞、首都警察等武裝力量,利用外圍與復廓陣地御敵,實行“短期固守”。中國守軍與日軍在南京周邊的淳化鎮(zhèn)、牛首山、楊坊山等地激戰(zhàn),失利后轉入內廓陣地與城垣。
12月9日,日軍向中國守軍空投《勸降書》,中國守軍不予理會。10日,日軍向南京城發(fā)起總攻,中國守軍與日軍在光華門、紫金山、雨花臺、中華門、賽公橋等地展開血戰(zhàn)。至12日下午5時決定撤退,中國守軍一部渡江北撤,一部向皖浙邊區(qū)轉進,已渡至江北的中國軍隊沿津浦路向徐州方向撤退。
在3天的激烈戰(zhàn)斗中,蕭山令、朱赤、高致嵩、易安華、羅策群、姚中英、司徒非、李蘭池、劉國用、藍運東、萬全策等將領壯烈殉國。13日,南京淪陷,南京保衛(wèi)戰(zhàn)至此結束,日軍隨即實施了震驚中外的大屠殺。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而戰(zhàn)火硝煙下的報紙報道,從宏觀和微觀角度真實還原了當年中國軍民的抵抗以及國際社會的反應,是不容忽視、不容否定的珍貴史料。
“2018年起,紀念館聯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江蘇省社科院、南京師范大學等相關專家深入開展南京保衛(wèi)戰(zhàn)專題研究,其中在編纂《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方報紙報道(1937-1938)》時,就搜集整理了20余家中文報紙報道。”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副館長凌曦說,報紙內容浩如煙海且散在各處,相關整理工作繁重瑣碎,整整花了一年時間。
據凌曦介紹,除了當年的全國性大報《中央日報》《申報》《大公報》《掃蕩報》以及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機關報《新中華報》外,各省市創(chuàng)辦的報紙包括《武漢日報》《中山日報》《新蜀報》等都對南京保衛(wèi)戰(zhàn)進行了密集報道。
“這些報道不僅反映了中國軍隊和社會各界積極備戰(zhàn)、國際社會的反應,日軍對南京的進犯和守軍的抵抗,還報道了南京淪陷后中國軍民的反抗、守軍官兵突圍歸隊的情形等。”凌曦說,南京大屠殺慘絕人寰,但南京陷落前的南京保衛(wèi)戰(zhàn),無疑是抗戰(zhàn)史上不容忽略的一戰(zhàn)。
“我們再不能容忍日寇繼續(xù)的長驅直入了。為了中國民族的生存,我們一定要化除過去的一切成見,實現全國更進一步的精誠團結,實行全國的總動員,實行全面的抗戰(zhàn),這樣來保衛(wèi)南京,保衛(wèi)中國,一直到將日本帝國主義完全從中國趕出去。”這是《新中華報》在1937年11月29日刊發(fā)的社論《為保衛(wèi)南京而戰(zhàn)》中的段落。如今讀來,依然句句鏗鏘,字里行間透露出號召全國軍民同仇敵愾、保衛(wèi)南京、保衛(wèi)中國的決心。
集中發(fā)布十余本主題出版物
眾多微觀英雄人物記入史冊
12月7日,“以史為鑒 開創(chuàng)未來——2021年系列圖書發(fā)布會”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10余本反映南京大屠殺歷史和國家公祭的主題出版物集中亮相。一本本沉甸甸的專著典籍,字里行間記錄的是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中國軍民筑起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誓死抵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所發(fā)出的抗日救國最強音。
在新發(fā)布的《南京保衛(wèi)戰(zhàn)老兵口述史》一書中,記錄了南京民間抗日戰(zhàn)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等人自2008年起直至去年,走遍全國12個省、直轄市與25位南京保衛(wèi)戰(zhàn)老兵的對話。“我們把老兵們的青春記憶留在書里。捧起這本書時,我的內心充滿感激和慚愧。感激84年前老兵們浴血奮戰(zhàn),保衛(wèi)南京城。”吳先斌說。
祖籍江蘇淮安的美籍女作家張純如,鍥而不舍地追尋塵封半個世紀的《拉貝日記》,終將當年約翰·拉貝在南京親眼目睹的大屠殺史實大白于天下。這本日記中所描述的一個慘烈故事,成為幾十年后一起聞名于世的跨國訴訟最有力的證據之一,也成為微觀歷史研究的重要例子,開辟了從法律層面上維護史實的路徑。
1938年2月11日,約翰·拉貝在其日記里這樣寫道:1937年12月13日,約有30個日本士兵出現在門東新路口5號房子,幾乎殺光了夏姓市民全家,又用刺刀刺傷了躲在房間里的七八歲女孩……那個七八歲的小女孩受傷后爬進隔壁房間,那里躺著她母親的尸體,她和4歲妹妹就在那里待了14天,兩個孩子靠炒米和在一口鍋里找到的剩飯活命。
這位當年七八歲的女孩就是目前已經92歲高齡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2000年12月27日,夏淑琴老人在南京中院正式起訴日本中野修道、松村俊夫和展轉社對其的名譽侵害,這起案件前后經歷了數年,最終在中日兩國法院均獲勝訴。
除了圖書發(fā)布會外,南京還于今年12月1日舉辦了“2021年新征文物史料新聞發(fā)布會”,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分館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舉行。
在這批新征文物史料中,有一份是侵占南京和實施南京大屠殺的日軍主要部隊之一、日軍第十六師團步兵第三十三聯隊的南京附近戰(zhàn)斗詳報。其中記載了其于1937年12月10日在紫金山附近與中國守軍展開激戰(zhàn)。13日,占領天文臺、太平門,在太平門附近屠殺了約1300名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并在玄武湖附近“掃蕩”,又進抵下關江邊,向正設法渡江的中國軍人及平民猛烈射擊。此后,該部隊還在包括南京安全區(qū)在內的市區(qū)及下關地區(qū)進行所謂“掃蕩”,搜捕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及疑似軍人的普通平民,并加以屠殺。
“這是一份日軍的檔案原件,比較少見。從日方的視角印證了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之慘烈、中國軍隊的英勇抵抗,反映了中國軍隊付出的重大犧牲。”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屠殺研究中心主任王衛(wèi)星說。
線上線下探尋遺跡銘記歷史
汲取力量攻堅克難銳意進取
今年公祭日前后,南京還通過線上線下探尋南京大屠殺歷史遺跡、徒步劃下南京國際安全區(qū)“和平足跡”,開展學術研討等方式銘記那段沉痛的歷史。
11月29日,南京十三中學國際高中全體師生近300人在學校外圍步行45分鐘,用腳步繪制了“1213”的圖案。“未來這些學生將會奔赴世界各地留學,希望他們走遍天涯海角都會記住,自己的根永遠在中國。”該校國際高中主任胡憶瑞說。
11月12日,第六屆感恩“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和平徒步線上活動啟動。截至12月5日,線上線下累計超過7萬人參加,累計徒步里程超過70萬公里,參與者用腳步書寫和平愿望。“我是一名藥劑師,感謝外國醫(yī)生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冒著生命危險,留在南京,在救治難民時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參加徒步活動的馮素琴說。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銘記民族傷痛是為了從這份烙在血肉中的歷史訓誡中汲取力量,攻堅克難,在實踐中銳意進取。記者還了解到,隨著越來越多青年專家學者投身到南京大屠殺史實研究,專題化、精細化、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日漸深入,而加強用法理學的方法加強南京大屠殺法制史研究也成為近年來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據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程兆奇介紹,長期以來存在的矢口否認南京大屠殺和試圖扭曲其中事實的日本“虛構派”,一直混淆視聽,試圖掩蓋歷史?!赌暇┐笸罋⒀芯?mdash;—日本虛構派批判》一書對虛構派的觀點作了全面清理,并一一駁斥,為80多年后的世人廓清了日本虛構派布下的層層迷霧。
“與以往已公開的局部相關檔案不同,此次出版的‘戰(zhàn)爭罪犯處理委員會’檔案,是審判專門機構的檔案,比之前的分散檔案更為全面和完整。與以往出版的戰(zhàn)后審判文獻都早已由美國、日本等國國家檔案館公開不同,這批文獻是首次公開,是真正意義上的‘重見天日’。”程兆奇說。
本報南京12月1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