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香港年輕人談談理想和未來
近日,香港大學內(nèi)有蒙面黑衣學生舉行示威,手持印有校長照片的“尋人啟事”,試圖遞聯(lián)署信迫使港大校長做政治表態(tài)。另一邊,香港城市大學一名新加坡籍助理教授因禁止學生將政治議題帶入課堂,遭致辦公室被涂污。更早些時候,年僅13歲的孩子身上搜出了汽油彈,用利器對警察割喉的青年也不過19歲。許多人驚駭不已,被視為未來和希望的青少年,竟是肆虐街頭、橫行校園的暴徒。
一直以來,無論是突破法律底線的“勇武派”,還是聲稱“不割席”的“和理非”,參與其中的年輕人都抱定一種心態(tài):我的所做所為是“正義的”,是為了香港好,所以不管用多么激進和暴力的手段都可以。年輕人思慮人生、憂心未來無可厚非,但如果走上一條錯誤的道路,只會離目標越來越遠。在任何一個文明社會中,暴力都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人們在行使自由權利時,絕不允許損害他人的自由。極端激進的觀點和行為向來只會適得其反。那些認為可以用拳頭、燃燒瓶、激光筆、鐵棍來改變香港的年輕人,不妨回想,4個多月來,我們除了滿目瘡痍的城市、不斷惡化的家庭關系、滿腔的怨念和憤怒,還收獲了什么?
一個人成長成熟的標志,就在于當他看問題時,會更多看原因和過程;而當他采取行動時,會更多考慮方法和后果。今天很多香港年輕人恰恰相反。他們在行動時,簡單認為自己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就可以不顧他人、不計后果。而在認識和理解香港、內(nèi)地乃至西方國家時,關注的卻僅僅是經(jīng)過他人包裝后的所謂“民主”“自由”等概念。一名參加示威、年僅11歲的小學生在接受采訪時義憤填膺,說走上街頭是出于良心,而被問及對這場暴力示威了解多少時,卻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許多斥責、鄙薄內(nèi)地的香港年輕人,可能連最近的深圳都沒去過。許多視西方國家為民主、自由“天堂”的年輕人,卻從未真正了解過西方社會的種族歧視、難民危機、槍支濫用等復雜問題。在“泛政治化”教育的毒害下,一些年輕人缺乏求真務實的理性態(tài)度,不是過于自我,就是一味盲從。在一些人制造的虛妄口號下,被連登、電報等網(wǎng)絡論壇、群組的惡意喧囂所煽動,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愿望。一旦年輕人習慣了隨波逐流、盲目從眾,就會逐漸失去獨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對事物的理解和認知難免走向偏執(zhí)、封閉和狹隘。
對年輕人,我們還需要談談如何看待“責任”。一個人成長成熟所經(jīng)歷的最大“痛苦”,莫過于要承擔更多責任,這既包括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也包括對家庭、朋友、社會負責。然而今天有很大一部分香港年輕人,卻習慣了將遇到的問題簡單歸咎于國家、政府,乃至自己的朋友、親人,甚至覺得所有人都對不起自己,而不管自己做了什么,學校、家人又都該無條件支持。不可否認,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發(fā)展都會遇到問題和挑戰(zhàn),每一個人的青春都會經(jīng)歷疑惑和迷茫。然而一味情緒化地反對、指責乃至破壞,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還會反過來傷害真心關愛自己的人。說到底,這是一種對問題的“逃避”,也是一種思維的懶惰。如果不試著用理性、負責的態(tài)度處理問題,就不可能真正獲得成長。
一位香港高校的教師講起他的經(jīng)歷,在他上學時,看武俠小說都是深夜躲在被窩里用手電筒偷偷看,因為會被視為無心向?qū)W的疏懶行為;現(xiàn)在香港中學老師知道學生看武俠小說,卻不知有多高興,因為終于碰到一個肯看書的學生了。這雖不見得是普遍現(xiàn)象,卻足以引人深思。今天,對于香港年輕人特別是還在上學的學生來說,讀書改變命運,能力源于學習,通過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增加新閱歷來提升自己,才能獲得影響乃至改變社會的能力。打開香港未來的鑰匙,絕對不在街頭,而在學校的課堂上,在我們應當去讀的每一本書里。
愛香港有很多種途徑,但暴力絕對不是其中一種。我們呼吁年輕人停下腳步,冷靜思考,明確自己和香港的定位,實事求是地設定人生奮斗的方向,將個人發(fā)展與香港發(fā)展、國家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作出對自己也對社會負責的選擇,不要讓自己的青春留下無盡的傷痛和遺憾。